當你體悟到沒有一樣東西能被叫作「自我」或「他者」,你便領悟到所有的人際關係都只是鏡中的反映。人們喜愛的或不喜愛的不是你,是他們對於你的「故事」。
他們不是在攻擊你或疏遠你,他們攻擊、疏遠的是他們所相信是你的那個人。那與你何干呢?你是他們的投射,如同他們是你的投射。了解這一點,就能讓自己不輕易受到讚美或指責等毀譽的影響。
取自《轉念,佛心自在》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「我的愛是我的事;你的愛是你的事。你述說一個關於我是這個或是那個的故事,而你愛上了你的故事。這與我何干?我在這裡成為你的投射對象,對此我沒有選擇。我正是你的故事,不多也不少。你從未真的與我相識,沒有人真的與誰相識。」
之前跟朋友討論能愛上對方,皆為投射。當時朋友或有其他想法未表達,陷入思索。也許這一段文字,可以幫一些忙。
這本書我選擇分享的摘文,盡可能接近地球人的想法,如此能便於理解。不過,這也是我的故事,我也不知道屬於各位朋友的事實,我可能就是一廂情願而已。
「佛」這個字,如果出現,有時可以用「真實的自我」代替。也就是,人人內在皆有的本性,可以視為佛性。然而,我們都不見得認識自己,又怎麼能說有多認識他人?
有些朋友常說,家裡的長輩,對他們常有獨斷的認定,不管怎麼說明解釋,長輩依然維持自己的認定。然後,長輩就會依照自己的認定,開始給予這些朋友某些壓力,實在傷腦筋。
我們常因各種動機,硬要編造一些跟自己、跟他人有關的故事。然後我們又依據我們所編造的故事,認認真真地回應。
自編自導自演,全不假手他人!
「如果他批評你,而你將它視為衝著你來的,那麼你自己就成了那個傷害你的人。你強加在對方批評上的故事,就是痛苦的開端。你在和現實爭辯,而你輸了。」
對方把我們編進他的故事裡,我們就得毫無理由的相信嗎?
我們相信了,我們就受傷了。那麼,是誰讓我們受了傷?
拜倫.凱蒂也在講一個屬於她的故事,您相信嗎?
一層一層質疑,所有念頭卡住並且墜落,頓時意識清明無一物,自有輕鬆寧靜!
連綿寒雨,薄外套、雨具要隨身帶了。這是我心裡的故事,希望各位朋友出入皆安!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每件事都是為你發生,而不是發生在你身上
【文/ 拜倫.凱蒂, 史蒂芬.米切爾】
…
現實會完美開展,不管發生什麼都是好的。我看見各種人事物,當它們來到我面前,或親或疏,我都會不加辯駁地隨順而行,因為我心中沒有任何告訴自己不該如此的可信故事,一切總是完美的。一個「決定」能帶給我的遠不及此,總是遠不及此。因此,「它」會作出自己的決定,我只要隨順它。令我喜愛的是,它總是仁慈的。如果我必須要給這種經驗一個名稱,我會稱它為感激之情──有生命的、會呼吸的感激之情。我是一個接受者,我無法做任何事去阻止恩典的湧入。
這很私人,同時也非關私人。它之所以是私人的,是因為整個世界都是我,一個我之所是與愛的鏡中影像。沒有它,我就是沒有身體的。不是我需要觀看,而是觀看是件如此愉快的事。相反地,它非關私人,因為我看到的一切都不過是鏡中影像。每一個動作、每一個聲音、每一口氣息、每一個分子、每一個原子,都只是鏡中影像。因此,我不動,我是被動的;我不做,我是被做的;我不呼吸,我是被呼吸的;我不思考,我是被思考的。我不存在。這其中沒有任何真實成分。
當你體悟到沒有一樣東西能被叫作「自我」或「他者」,你便領悟到所有的人際關係都只是鏡中的反映。人們喜愛的或不喜愛的不是你,是他們對於你的「故事」。他們不是在攻擊你或疏遠你,他們攻擊、疏遠的是他們所相信是你的那個人。那與你何干呢?你是他們的投射,如同他們是你的投射。了解這一點,就能讓自己不輕易受到讚美或指責等毀譽的影響。
我喜歡聽到人們指責我。我從他們的批評學到我能怎麼做,但我絕不會將它視為衝著我來的。我也喜歡聽到他們讚美我,儘管我知道他們只是在讚美一個他們相信是我的人。然而,讚美和我們的真實本性比較相像,指責會傷害到指責的人,因此如果有人讚美我,我會為他們感到開心。他們說:「喔,凱蒂,你改變了我的生命。我好感激。」我聽在耳裡變成一種「反轉」:是「她」改變了她的生命,或是「他」改變了他的生命。他們將功勞歸於我,但其實這全是他們自己的功勞。認為這一切與我有關是一種混淆。他們感激的對象是他們認為是我的我,但是到最後,當他們在探究之路上變得越來越成熟,那個對象會指回他們自己。最終,它會指向無處,它會變成一種純粹的感激,沒有指向任何對象。
如果有人反對你,那只是因為在他對世界的期待上,你不符合他的信念。只有一個膨脹的小我會說你和這件事有關。假設你的手沒有理由地動了一下,而他覺得這令人無法接受──這不是很明顯了嗎?這全是他自己的一齣戲。如果他批評你,而你將它視為衝著你來的,那麼你自己就成了那個傷害你的人。你強加在對方批評上的故事,就是痛苦的開端。你在和現實爭辯,而你輸了。
我的愛是我的事;你的愛是你的事。你述說一個關於我是這個或是那個的故事,而你愛上了你的故事。這與我何干?我在這裡成為你的投射對象,對此我沒有選擇。我正是你的故事,不多也不少。你從未真的與我相識,沒有人真的與誰相識。
如果你發現內在工作令人感到興奮,你會期待最糟的事情發生,因為你找不到任何一個無法從內在解決的問題。這對終結痛苦來說是個完美的設計。而你為何會認為自己的生命有問題,也將變成一個謎。你開始明白,沒有所謂的錯誤,你得到的任何東西都是你需要的。這是發現了天堂。一切你所需要的,甚至超出你需要的,永遠會提供給你,而且綽綽有餘。即使是最細微的煩惱,也是一種受苦形式,那感覺不自然。帶著理解來面對他人,感覺比較像真正的你。所以,當一個懊惱或憤怒的念頭出現時,你可以帶著理解並透過探究來面對這個念頭嗎?假如你學會帶著理解來面對你的念頭,你也可以帶著理解來面對「我們」。有人針對你說了些什麼,這些話有哪些不是你已經想過的?沒有什麼惱人的念頭是新的──它們全是回收再利用的。我們遇上的其實不是什麼人,而是什麼想法。外在就是投射出來的內在。無論是你的思維或我的思維,都是如此,只有愛有力量去療癒。
無論人們說什麼或做什麼,如果你知道他們只是你自心的投射,又怎麼會對他們感到不悅呢?你的心若能了解這件事,它就無法將自己投射成為什麼。即使是心,也只是它自己的理論。沒有人在煩惱,只有心在它自己的表象世界裡玩遊戲。佛心永遠不會受困在不存在的過去或未來之中,因此除了源自於了解的喜悅,它不可能體驗到其他東西。
事實是,你從來不曾真的對其他人作出反應,你在一片空無上投射意義,然後對著自己所投射的意義作出反應。寂寞來自一個誠實之處──你就是那裡唯一的一個人。沒有人類存在,你就是它。當你質疑自己的念頭,你會逐漸領悟到這一點。這就是世界的結束,一開始就不曾存在的世界的歡喜結束。
■ 你曾說:「測試自我覺醒的試金石就是持續的感謝狀態。」在你的覺醒經驗之前,你是否曾體驗到感謝?
一九八六年二月底的一天,就在我入住康復之家前,我處於一種心理極度痛苦的狀態,痛苦到我自己都不相信能再撐過下一口呼吸,情況嚴重到瀕臨爆發的邊緣。我開始莫名其妙地尖叫,而且停不下來。我不停尖叫、在床上拚命拍打扭動。保羅和我的大兒子鮑伯進來壓住我,防止我傷害自己。痛苦越來越強烈,已經超越我自認能夠忍受的程度,沒有出口,也沒有結束。我覺得那已經超越任何人能忍受的地步。
他們壓住我,我非常害怕,他們也是,簡直是驚慌失措,其中一人開始打電話,希望找到一位醫生和我在電話上談談。他不斷打去不同醫院、打給不同醫生。「我們該怎麼辦?你能和她談談嗎?」他們真的求助無門了。終於,有一個地方,有一州,有座城市裡,他們找到一個願意和我說話的人,一個精神病院的心理師。
他們將電話湊到我耳邊,而我從他的聲音裡體驗到了愛。我感覺得出來他真心愛我,而且想傾聽我說話。我的尖叫聲變得安靜一些,也能聽到他說的話了。我不記得他說些什麼,大概是類似:「我聽見了,我了解。你一定覺得很難受。」但是不管他說什麼,對我都說得通。重要的是他散發出仁慈的那個地方。我知道他不可能從我這裡得到什麼,他根本不認識我,我們之間沒有任何附加的責任義務,所以我信任他說的話。他說我需要幫助,然後我的痛苦便轉移了一些。
這是我生命中第一次體驗到愛。我無法從我的父母,或我的第一任、第二任丈夫,或我的孩子那裡得到這種愛,而我從這個最純粹的仁慈之舉得到了它。今天,我也給予他人那個人給予我的。每一次我這麼做,我都再次接收到當初最原始的那份禮物。
我說這個故事時,眼淚經常會不由自主滑落臉頰。這是再從頭體驗一次那份感謝。如果有人承受著我過去經歷過的那種強烈痛苦,我知道走出它是一件多麼簡單的事。我也知道,你就是我仍遺留的那部分。因此當你說「幫幫我」,我就會去做那個仁慈的人對我做的事。他讓我看見真正的我是誰──真正的我們每一個人是誰。
■ 「人們喜歡或不喜歡的不是你,而是他們對你的故事。」這個洞見難道不會變成一個不去反省自己的藉口嗎?有人可能會想:「喔,她說我自私。」「嗯,那不是我,那只是她自己對於我的故事。所以我不需要反省,也不需要做任何事。」
任何事都能成為昏睡的藉口。如果人們相信一個洞見是因為他們在書裡讀過,或是因為它聽起來正確,或基於一個他們自己都未真正了解的原因,那麼它就不是洞見,只是另一種防衛。你出現防衛態度的時候,自己是知道的,一種缺乏連結的感受會讓它更加明顯。如果有人說他不喜歡我,我誠心想知道原因,因為我理解,就某方面來說,他看我可能比我看自己更清楚;換句話說,他對於我的故事,也可能比我對自己的故事認知得更正確。他的態度或許可以讓我成長。我會知道他為何不喜歡那個我相信我所是的凱蒂,這得以讓我和他維持親密的狀態。如果我不建立連結並心存感謝,我才是那個走偏的人。
■ 你說,體悟到我們只是人們的投射,能讓自己不那麼輕易被讚美或指責等毀譽所影響。但是被讚美所影響難道不是人性嗎?我們為什麼不能單純地享受它?
我確實享受讚美,如同我享受指責。指責給予我一些東西思考。可不可能,他們是對的?我會測試他們對我說的話,當作一份持續的警惕。
至於讚美,我讚美一件事的時候,是在表達尊敬,感謝我所讚美的事物在表面的他人身上是如此突出。那是一種相互連結的經驗,我也很喜愛與我讚美的對象分享我的感謝。因此,每當有人讚美我,我感謝他的心態,也喜愛他在一己所見的我身上看見值得讚美的特質。但是,即使這份讚美符合我自己觀照到的自己,我也無法將它視為針對我個人的。
……
.
以上文字取自
轉念,佛心自在:拜倫.凱蒂與《金剛經》的對話
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831004
.
桃園免費電影賞析講座_壁花男孩【9/29】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events/670578786792518/
台中公益講座_愛是一生的功課【靜思書軒台中靜思堂店,9/28(六)下午2點到4點】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events/2571921903094221/
新書上市
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:是犧牲,還是責任?是妥協,還是平衡?放下對母愛的執著,恢復你的生命彈性,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
博客來:https://bit.ly/2vhVD9s
讀書花園:https://bit.ly/2GEA9dH
誠品:https://bit.ly/2W4E3Sq
金石堂:https://bit.ly/2vhQ6jh